李建勋
李建勋
李建勋,1975年生于四川安岳,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查看详情]
    动态详情

其月——李建勋作品展将于1月24日在蓉开幕

其月——李建勋作品展海报


  六九艺术网,由唐飚先生策划,特邀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强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四川风标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像素艺术空间主办的“其月——李建勋作品展”将于1月24日下午3点在像素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到3月20日结束。


  李建勋的作品保持了一贯的温润、细腻和禅意,表达光洁处愈趋汝窑,表达柔软处如同轻羽。其作品,人物皆具古雕佛眉眼,什物皆带禅意,但悲者观其悲,乐者见其喜,或为悲喜交替。


  展览定名为“其月”,其月为期,落点于李建勋一直以来以时间为创作的主线,又隐隐暗藏着某种期许,对时间,对阶段,对人及种种。


  展览现场将向观众呈现李建勋首次以蓝色为创作主调,历时两年多创作的二十八幅佳作。


  时光的回眸——观李建勋的油画作品(文/吴永强)

 

  看李建勋的油画作品,我们首先被带入了一片蓝色的海洋。遥想在基督教世界,蓝色是睿智的象征;它怀着镇定,通往天主的真理,为那些拥有天国灵魂的人或物所分享。于是,在李建勋和他的作品之间,尽管一边是人,一边是物,我却领悟到了两者共同的所在,那便是造物主的恩泽和超凡的灵魂。


  海德格尔说:“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所谓真理的发生,便是“去蔽”——去除凡俗的遮蔽,曝露事态,揭示真相。理解了李建勋的油画作品,就会懂得海德格尔的名言。李建勋的这些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陌生的天地,不声不响,清幽旷寂。然而,借助艺术家的手,造物主在这里投下了一缕微光。在光的触动下,画中的一切——人与物——慢慢开始苏醒。时光的气息无声地渗漏出来,好似梦醒时分,我们偶尔瞥见窗外清冷的月光,想起遥远的故人和逝去的往事。但我们生怕醒来的又将重新睡去,因为尘封的记忆,如同隔着画中那幽微的蓝色,想看也看不清,想抓也抓不住。清人笪重光《画筌》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果我们能够暂时忘掉中国水墨画的虚实,那么,李建勋的作品就给了我们另一种虚实相生的体验,那是实的物性与虚的时空之间的矛盾与相互生成,是记忆在企图消除遗忘的遮蔽时所发生的经历。在此过程中,随着画境的呈现,世间万物暴露出了它们存在的秘密——真理由是发生——那就是生与灭、短暂与永恒、逝去与将来的轮回。


  于是我突然觉悟到,原来,时间才是李建勋创作的真正母题!表面上,画家沉浸于物的凝视——竹丛、果子、瓷碗、建筑物或家具的构件,还有人的脸容和经常蜷曲的身体——可是,竹上的刀痕、瓷碗的缺裂、堆积成花海的果子与瓷碗,被花海和竹丛半掩的脸容、既浮动又坠落的人体、迷朦的睡眼,以及建筑或家具构件的古旧的质地、被异常放大和爬满画面的瓷器的裂纹,都提示出时间——这腐蚀一切,改变一切的原动力!它把今日沉入过去,把将来推向今天,把大地淹没进海洋,把生命改变成化石,把身边鲜活的物品变化为古老的文物。然而时间,也能重启记忆,从遗忘中捡拾过去的碎片。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看李建勋的画,我每每想见画家的诗心。他从身边的什物出发,抚今追昔,拨开遗忘的尘土,捧起故人的遗物,仔细端详,慢慢摩挲,如此小心翼翼,那么忘我自失。他打磨岁月的锈迹,欲以辨认出时间的肌理……而瓷器开片的裂纹织起蛛网,到处蔓延,布满画面,也展向身心。这是物的纹理,也是时间的脉痕,有着血管一般的律动,直达心房。


  生活中的李建勋给人朴讷的印象。他并非不善言辞,可是从不抢着说话。在人世间华丽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而他就像王小波自比的那样,更愿做“沉默的大多数”,到那里为自己选一个位置,默默地呆着,静静地欣赏。他为精彩的表演悄悄鼓掌,为犀利的言辞暗暗叫好。与他相处,我们总是见到他的和颜悦色,即使鲁莽的行为、不着边际的高谈,他也报之以理解的微笑。但与此同时,我们又能在他的脸容中发现一份沉思,几许狡黠,仿佛微笑在场,而人已离去。李建勋常年戴着一副黑边眼镜,透过清澈的镜片,他的目光令人似曾相识。原来,在他的画中,我们就见过这样的眼神,凝静,幽远,恍然入梦。可在画中人的眼眸里,狡黠不见了,唯有内省的目光,收视反照,穿透内心。趁着这两道目光的指引,我们更深地走进了李建勋的世界。


  这是一个梦游者的世界,走在路上,面朝前方,却忍不住回头观望。他见到地平线越来越低,身后的路越来越长,直至地平线的另一头遁入寂静,再也听不到笑闹与哭泣。在熙攘的人群中,他邂逅了周遭的繁华;在岁月的回望中,他听到了昔日的吵闹。他望见起高楼,宴宾客,又见楼塌了,客散了;他看见簇新的家具、锃亮的碗盏,又见物旧了,碗碎了;他看见大船起锚,货轮出航,又见船沉了,货没了;他目击刀光剑影,听见风动竹响,又眼睁睁地看着剑折了,魂断了……他将人世间的抱负、斗志和争抢,将入骨的成败、切肤的福祸和沉甸甸的荣辱,统统送到时间的天平秤上来进行称量,直至所有的欲望都停止了喧嚣,所有的形色都止住了匆忙。在亘古的长夜中,只安安静静地,等着有人偶尔把它们想起,偶尔把它们遗忘。


  希腊厌世派诗人巴拉达斯(Palladas)曾写到:“你太饶舌了,人啊,不久将睡在地下;住口吧,你生存时且思索那死!”每逢有人在面前高谈阔论,李建勋就会专心致志地盯着对方的嘴形打量,同时油然露出更开心的微笑。我想,就像巴拉达斯一样,那一定是由于李建勋有感于人的饶舌,才觉得如此好笑。可是,李建勋并非厌世的诗人,也并不觉得自己比饶舌者更加高明。他的笑是由衷的,宽和的,藏着对人世之浮华的自嘲、对人生之无常的怜悯,既针对别人,也针对自己。也许正是怜悯心,促使他去思考自己与他人共享的命运,去思考什么是短暂,什么是永恒。他企图通过艺术的方式,去留住时间的背影,探破永生的秘密,把自己从无常的命运中解脱出来,并把救赎之光洒向人们。


  李建勋特别专注于物的描绘,不论是竹丛、瓷碗、果子、古旧建筑或家具的构件,抑或是人的脸容、身体的片段,直至一块瓷片、一截断木、一丝纹理……他都耐心抚摸,精心打磨,仿佛要穿透有常与无常的界限,使它们逃离浮世绘,从而相遇于永恒。他从瓷器的质感中得到了启示,把每一个物件、每一张容颜,每一段身体都赋予莹洁、纯净和含蓄。他的画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哑光效果。这使其笔下的形象吸收了光线,也吸收了时间,以光的方式沉淀着物主的记忆,就像在对观者徐徐回放其前世今生。这种效果是依靠透明画法取得的。在这里,李建勋放弃了他在水彩画中洒落奔放的笔触,让油画颜料的物性彻底消融于画面世界的物性之中,不再令人回想到画布的肌理、颜料的厚薄和使用工具材料的经过,但与其说他是在让一种物性让位于另一种物性,倒不如说是在让物性让位于灵性,因为画中的形象已不再单纯呈现其本来的物理质地,而是共同分享了一种精神的质地,一种远离我们这个匆忙世界的从容的质地。


  然而透明画法的施用,仍然展露出李建勋作画的经历。一遍一遍地敷染上色,一次一次地等待上一遍色层干透,一回一回地等到用色彩来探望梦境的时刻……他也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踏上了辨认岁月的路途。这分明是一个修炼者的历程!对李建勋来说,这个历程与艺术家的工作进程合二为一了。


  在李建勋营造的这个世界中,再没有大起大落和惊心动魄,再没有人的等级和物的尊卑,天地安详,睡梦宁静,万物和谐。我们看到,色系模糊了,色彩的反差被压缩到极限。蓝色与白色,不待混合而和谐相处,构成统一的色彩调性,就像莹白的瓷器在浅浅的海水中默默放光。这种色调统一了所有的色相、明暗和冷暖,将画面牢固地建设成为一个整体,让其拉开了与周遭世界的距离,成为一个梦境。而在蓝白主色调中的各种色彩转移,又使画面发出微光,以至于来到画前,我们本来是想唤醒沉睡,却不料反被引诱入梦。


  看李建勋的油画作品,我们仍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技艺高超的水彩画。这倒不是由于他借用了水彩技法来创作油画,事实恰恰相反,在他的油画作品中,我们丝毫找不到水彩画的痕迹。可是,其画中的意象,却处处触动了我们对水的联想——淡蓝的色调,让我们想起海水;泛着瓷光的微弱的色差,似乎为画面蒙上了一层水的雾霭;而透明色的处理,又让我们好像必须掀起一层层水帘,才能把画中的情景看个透彻。李建勋真是对水有至深的了悟!如果说他的水彩画把水的物性运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包括他在粗糙纸面上利用水渍表现出了物体厚重的量感和丰富的触感,以至于看上去有似于油画一般——那么,在油画中,李建勋便超越物性,释放出水的灵性,使画面沉向深邃。


  海德格尔说:“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乃由“天、地、神、人”自由结合的反映游戏所构成。也是凭借水的启示,通过用水来做比喻,海德格尔描述了天与地、神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原始争执”。原来,水出自天降甘霖和地涌泉源。而水的经常去处是供人饮用和敬奉神明,这意味着,水是大千世界对生命良善的馈赠。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在水的喻象中领悟到艺术家发挥创造力、生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其中既存在冲突,又意味着对冲突的解决。这使艺术回到了其原发之地——在那里,大地与世界、物性与灵性、寂灭与新生发生了争执。在这样的争执中,真理发生了,意义生成了,艺术被赐给了命名。看李建勋的作品,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一过程。

 

  (2015年1月14日于四川大学,吴永强,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月——观李建勋油画(文/唐飚)


  其实,语言的尽头是意义的开始。可见语言的乏力。当然意义的尽头也是语言的开始。艺术还是试图寻找各自种类的语言。


  我们生存的世界真正的终极刻度是时间,而时间天天从我们身边悄然消逝。


  李建勋的画不以绘画语言为单一目标,以每时每段体悟为线索,记录感悟着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本真,平静祥和地将生活中飞动的时光凝结成一个个静止的画面。


  李建勋其人有着平和的心境兼具热情的生活态度。融入现实又独立思考于现实之外。他画如其人,平静淡然又极其浓厚。在他祥和平静的画面中总会有丝丝艳红或些许纯色,从你最想的到或最想不到的地方溢出,不会躁动画面却能触及我们心底那股涌动。他和我们一样,感受并体会着这种来自久远的力量合着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新生力量所发生的对抗与和谐,却又不动声色地将其在画面中悄然呈现。


  那些平凡的果实、轻柔的竹枝、凋谢却又异样美丽的莲蓬头,都在时光流逝中美丽地留存着,别样重现。


  在他众多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中,生活的真实和心中神往的真实反复交叉上演。《故》、《惹尘埃》、《如山》、《浮云坠》等作品中激荡着这种感受。


  世间种种境象纷纭,有迷惘、挣扎、着相又归于平静。《诸色》、《诸相》、《迷相》、《辋川》、《江湖相忘》等作品中都能观其情。


  直击生命本真与其自然交融则以一种更高的生活态度与我们对话并交流着。《出岫》、《逸》、《觉》、《眠》等又带给我们顺其自然的坦然境界。


  读他的画我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动涌上心头,总愿意在画面中久久停留归复平静。


  当我的视线走过这些画面,那些充满现代感的色系,源自东方的优美线条,精致入微的刻画,时时撞击着我的眼球直到心底的某处慢慢弥漫……


  其,可以是你、我、他。


  月,在时间概念上是一个单位。这个单位代表的时间在广义和狭义上都可以很长或只是刹那。


  其、月为期。这是一个期待,或许这是对未来的一个约定。


  (二零一五年一月于成都)


李建勋


  李建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5年生于四川安岳,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李建勋部分展出作品:


李建勋 脉1 150X50cm 2014年


李建勋 脉2 150X50cm 2014年


李建勋 脉3 65X65cm X10  2014年


李建勋 节  136X136cm 2014年


李建勋 洁 136X136cm 2014年


李建勋 出岫1 50X50cm  2014 


李建勋 出岫1 136X136cm 2014


李建勋出岫3 180X80cmX2+180X30cm  2014年


展览要点:


展览主题:其月——李建勋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5.01.24——2015.03.20

开幕时间:2015年01月24日(周六)15:00

展览地址:中国.成都.天府大道中段1388号 美年广场B座417

策展人:唐飚

学术主持:吴永强

艺术家:李建勋

主办单位:像素艺术空间、四川风标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张北摄影、璞炻陶艺坊   

媒体支持:1314、99艺术网、雅昌艺术网、库艺术、六九艺术网、上层、四川美术网、艺术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