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德
李家德
李家德,1962年生,号泓甫,雪溪,民革党员。中国书协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青少年书法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四川大地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查看详情]
    动态详情

李家德——墨痕三十年之研习心得

李家德


  笔者学书已有多年。少年时期,即由书法名家白允叔先生引入书法艺门,勤奋加悟性,深得前辈厚爱。然而,人生有春秋,艺途常坎坷,随着对书法艺术研究的日益深入,在学习、认知、创作等方面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和理念。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学与创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但基本的意旨与观念却是不变的。


  一、关于线条


  在书法实践中,我们最应该有清楚认知的是线条(笔墨)质量对于书法的重要价值。线条是抽象的,是运动的,却具有极强的表情表意功能。线条所呈现的笔势是否灵活,意味是否丰富,决定着一幅作品的力度与厚度。所以,一幅能够寄托作者心性和性情的好作品,应该是一幅在笔墨线条上完美诠释力强、气厚、势活、意富等特点的精品。


  毕加索也认为,中国书法是最难的艺术形式之一。就艺术语言来说,画可以通过点、线、面和色彩来搭配;舞蹈可以通过身形、音乐和舞台效果设计来传达情感。但是,书法只有黑白二色,游走的只有线条。黄庭坚说东坡字如“棉里裹铁”,东坡则说黄庭坚字如“长蛇缠树枝”,如此形同迥异的审美意相,皆来自于线条功力的不同。现代书坛,染纸、做旧、拼贴、装帧的功夫做得很多,无一不是为了增加视觉语言,掩盖线条力相之不足。


  初习书法者往往会觉得众多行草看起来似是一个面孔,却不知变化全然隐藏于线条之中。有的线条厚且实,力如纤夫走船,沉重中有灵巧;有的线条疾且韧,如龙蛇游走;有的线条坚中带柔,如老木逢春,可采下老树春茶。


  线条质量的最高追求可用“刚柔相济”来凝练。这寥寥四字,有着几分柔几分刚的万般变化,有着何处柔何处刚的不同组合。恰如茶道高手对温度、时间和比例的把握,也如人生练达者对场所、对象、气氛的灵活控制。


  二、关于临帖


  这么多年,临帖一路,纵然已上至二王魏晋,下至明清,我始终坚持对传统经典法贴的持久临习,仅《书谱》一帖,用时近10年,只为使线条质感和结够章法的自由度、松活度不断得到升华。


  毕竟书法不是简单劳动,不是说时间越长,工龄越长,就技艺越高。一开始方法不对,就会越错越远。在我看来,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书法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我们现代人所创造并运用于日常,只有通过学习古人优秀的范本,体会他们创作这幅作品所运用调动的艺术手法,来逐渐认识当时人们所掌握运用的技法,做到心追手摹。


  当然,临帖到最后还是有一个如何“出贴”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均是一种考验。石涛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放在今天也是意味颇深。临帖之后的触类旁通便是殊途同归,创作已然跳出碑帖,但书写的形势,笔法的表现须合乎法度,笔法的提按、使转、轻重、粗细、方圆等等均随心随手,有大有小,有正有斜,有向有背,有聚有散。字间关系的变化,没有刻意表现大的冲突,而是在疏密、宽窄、大小、虚实之间印证和谐。线条、笔画、起承、转合,书法艺术神纵天合的优美卷轴就如此这般在书法艺术研习者笔下慢慢舒展开来。当时代慢慢丢弃传统,这是一种可贵的弥补。


  我在写字的时候喜欢播放音乐,会受到音乐的影响。通过书法与音乐的结合练习,感受写字的节律和韵律。我相信,艺术是相通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一种浑然天成的东西,不是人为做作的。就像就是不懂书法的人也会接受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样,他其实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的美,是克服了很多矛盾后的一种和谐和平衡。一幅作品要打动你,需要作品里能看到聚散、疏密、起伏、粗润、流动,这些是技术能解决的,同时,书法人的情结和综合素养对作品的层次也有决定作用。书法是不可修复的艺术,它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经常出现遗憾,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书谱》里讲五乖五合,就是说纸张不好,不顺畅;拿着人家的笔,用不顺;心情不好,写不出来。当然,我也有半夜起来写字的疯狂经历和感觉。要在这个领域发展,一定离不开潜心苦练,否则心到手也到不了。


  三、关于悟道


  在我二十多年的书法实践中,对技艺技巧保持着不懈地精进磨炼的热情,更在研习优秀传统和请益师友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着理念的转换——从把握书法本体的内在规律到艺于天、人的统一,从而得以步步走向真正的自觉。这种理念的转换,或称观念的升华,核心即在于:悟道。应该说,对于任何一种技艺,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者来说,这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


  从总体风格的层面看,我个人倾向坚持雅健、淳厚、自然的个体风格,不为浮躁、造作、取巧的时弊所动,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此种要求虽然艰难,但我亦时刻勤勉自己。正所谓艺无止境,在深入把握形式技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扩展从心到手挥洒的自由度;在体现帖学一路行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如何处理好质与文、生与熟、拙与巧、变与常、今与古的辨证关系,最终走向个人风格的成功塑造,则是我在参悟书法艺术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落实在具体创作中,就是要把个人内心深处的艺术本真和艺术性情演绎得到位,绝无矫揉造作之势,更无媚俗取巧之态,无论尺幅斗方还是匹练大作,都出自本性慧心,洋洋洒洒、自由自在,顺应个人对书法的认知和正觉,把自己心中对书法的领悟得以融会贯通。


  我始终认为,书法是深入中国人精神骨髓的东西。在那些时代里,整个社会和书法精神协调划一。而现代社会强烈的冲突和功利性已经渐渐冲淡了这些意义,书法这种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里几乎已经完全退出实用领域,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关于书法的传承和创新,创新和时风之间,准确把握度与分寸,准确把握书法艺术的技艺形式与内核本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以情掣笔、以情驭法,创出更多精品佳作。


(文/李家德  乙未初夏于雪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