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丰
石丰
王平,字逸平,号石丰,善书画,工篆刻;晏济元国画大师弟子、得意门生,巴蜀画派(晏氏山水画)传人。近年曾就读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先生高研班;现为北京荣宝斋画院画家、著名国画大师晏济元弟子、中国美协主席刘大...[查看详情]
    动态详情

境界取其妙悟 笔墨取其情象——王平先生《石丰画集》序

  王平努力用自己的真性情写大自然物象的真性情,或山水,或花鸟,或工 ,或写,均写得流畅,写得自在,境界取其妙悟  笔墨取其情象。他追求一种含蓄而自然的绘画风格:形象丰满,意境浑成,富有饶有艺术魅力的“别趣”,不容以理代情的“言鉴”。因之,画家十分注意锤炼自己的笔墨功力,以使自己的笔墨能豁然贯通,达到“悟入”的地步。他不为笔墨而笔墨,只是把笔墨当作经营丘壑的手段,当作自我愉悦中传达精神和感情的工具。


——题  记


  蜀都黄昏的天空,总也忘不了淅淅沥沥的雨季。就在这蜀都细雨霏霏的傍晚,王平给我送来了自己待编的画稿《石丰画集》清样。认识王平已有两个年头了,他在我认知中,是一个远离时尚,从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着执著追求、艺术良知和脱俗品性的青年画家,更是一个随遇而安,从不为生活中的困难与烦恼所累,心无挂碍,以拳拳之心浸于绘事,使得自己的生命深具“外若有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的“禅”的意味的青年画家。


  我知道,青年画家王平先生自幼习画,曾拜蜀中名家吴一峰、赵蕴玉、岑学恭为师,继之转益多师,又于函大进修,厚获李可染、张仃、黄胄等大师蒙养,后成为晏济元先师的关门弟子,深得晏老亲传。我还知道,当代中国画坛,随着人们对中国画现状的反思和对传统的认识,我们的艺术家们已经开始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百年来国画的境遇,亦用自己的生命延续着中国绘画的文脉,青年画家王平先生便是这“不为名利所累,不求闻达,潜心绘画”的画家群体中的皎皎者,可不是么?我读王平其人其作,读出了他对中国传统国画的学习、悟识,读出了他在创作中的审美情趣,人格修养,文化内涵与独特的笔墨表现语言的锻冶与锤炼,读出了他艺术作品的“受之于眼,游之于心”的心灵感情的化境,更读出了他“依靠自己心性的真善、提示自然之大美、阐发艺术之本质”的“传统而现代、学古而破古”的创作实践旨归。


  我们说,中国文人画传统,虽然其精神是主静的,但其传统却是活的。换言之,在这个传统里,依然散发着来自自然物象的灵秀之气,和得自于画家怀抱的散逸之慨,笔墨的灵动跃然纸上,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王平的山水或花鸟画作品是具有诗的特性的,读其画作,会让读者于不觉中窥出魏晋名士的清淡,林下隐者的闲弈,得道高僧的冥坐,亦想到许许多多直指内心的古人诗句,他的绘画,工也罢写也罢,山水也罢花鸟也罢,不论从题材的宽博古雅、手法的恣肆精微,画境的脱尘超诣等方面,均具有深沉的文人情怀和夺人的艺术魅力。其通过自然物象体察社会、人生和艺术家自身,体现天人合一地宇宙观,以及放逸疏淡、潇洒精微的山水画风,明快而自得、端庄典雅、独抒胸臆、去小巧纤弱,而趋向今日众望的大视野、大格局之花鸟画艺术特色,均令读者与爱家瞩目。


  说实话,中国画境界取其妙悟,笔墨取其情象,这是不争的史实。古人有提倡以妙悟为画之境界者,他们认为:要领略画家及其作品的真正精神、真正境界,必须强调如有神助的妙悟。唯其如此,作品才能于有尽中寓无穷,寄理于“兴象”之中。古人还有呼吁以情象为画之笔墨者,他们认为:中国仅有妙悟还不够,画家还应真正把握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严羽所说“吟咏情性”,或如司空图所言“惟性所宅”,才能使自己的笔墨在一种浮想联翩的艺术思维活动中“自然高妙”,令读者观之思之,神往于自己“至人”的“情象”。青年画家王平先生的心理结构就包含着这双重的积淀:一是中国画传统“妙悟”意识的积淀,二是中国画家创作主体笔墨意识的积淀。纵观《石丰画集》中的作品,不论其工笔花鸟画《玉树留芳图》《玉树山禽图》《海棠花》《芙蓉锦鲤》《国色天香》等,抑或其写意山水画《青松苍劲》《江南水乡》《湖山如诗》《峨眉金顶》《古刹晚钟》等,我们均发现:如何从错综复杂、四时叠更的山水、花鸟物象的构建中提纯妙悟之后的境界,切取相对静止的一个观察点来展开笔墨抒写情象,中国传统画的积淀和画家王平主体的积淀,经过两者的交相为用,已悄然渗透于他之心灵及审美情趣的定势。因之,当画家把自己潜在深沉的积淀意识外化时,那怕在容量较小的画幅上,其表现的构思心态,也往往会出现一种力求尝试而言难尽意的甘苦,同时,那被逗起的新的感发,亦会再现为传统意识的变形和更新,从而以此切入当前画坛所醉心的“兴象”。这正是当今画坛意象中画家所展现的传统脉理,它让我们有了一种既深且固的虔诚,有了一种精神的淋漓尽致的寄托。


  我激赏青年画家王平的山水、花鸟画创作,不仅仅是其得之妙悟的境界提升,得之情象的笔墨锤炼,还为其在风格上喜欢言浅而意深的豪放不废婉约的艺术特点,在攀援中向往奇崛而超常的艺术追求。我曾与王平谈艺,他说:一个画家在创作中所用的笔墨语言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既要反对老生陈调,力求深思妙悟,笔墨新奇,也要主张写得自然朴实,情味隽永,“苦饮醇醪,不觉自醉“。他还说:一个画家所力求的奇崛而超常应紧扣凝炼,他的笔墨修炼——或浓、或淡、或枯、或湿、或勾、或皴、或擦、或染、或点及泼墨、积墨、破墨、焦墨等,往往采用不同一般的编码组合手段。这种高度浓缩的特殊编码,常常超出一般的程序,呈现出特有的意境与美感。王平是如是说的,也是如是做的。《黄河连天》是最能体现画家“妙悟”与“笔墨”的一幅佳作,你看近景群山逶迤,峻岭嵯峨,笔墨辛辣而灵动;远景水波连天,鱼船横陈,意蕴奇崛而超常。它使我想起了两种不同语言的启迪:科学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状况及其本质,而文学语言却是真切地反映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二者目的不同,衡量标准也不同,然违犯科学常识的超常搭配,有时却能成为千古绝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不能说“黄水之水青海来”,纯科学的表述好多时候反倒成为艺术之大忌。以此观念认知画家之作品,王平的不少创作富有这种突兀挺拔、先声夺人的气势,亦具有一种奇崛超常之美。


  当然,中国传统山水、花鸟及至人物画创作已被前人做得非常彩彩,也没必要与前人争个高低。在创作中以自己的生命去实现“美的亲证”与“无限的亲证”,最终体悟到“万物的和谐”和“精神的自由”,大家总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作为一个中国书画艺术之批评者,我对青年画家王平先生充满信心。


  是为序。


马安信

2010年3月18日 于蜀都诗梦书斋